作者丁力,籍贯是山东平阴,生长在安徽蚌埠,毕业于南京大学,在几个城市生活过,现居北京。
媒体评论:
王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家):丁力所著《地缘大战略》是一部以中国国家战略为本位的地缘政治学著作。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古老,是因为东西方自古就有关于地缘政治的思想与智慧;说年轻,是因为它作为一门科学,创立于民族国家体系奠立、国际风云激荡的19世纪。这部书内容宏富,视野开阔,见解不群,不仅以一个中国研究者的主体探索地缘政治学这一学科,而且充实和扩张了这一学科的内涵,开启了地缘政治学中国学派的先声。 当19世纪中华文明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边疆舆地之学曾是当时学术的一大热点,士林涌现出“烹羊炊饼,剧谈西北”的盛况。晚清重臣李鸿章面对列强虎视鹰瞵,对道光年间龚自珍的《西域建行省议》颇为激赏,说:“古今雄伟非常之端,往往创于书生忧患之所得。”丁力此书,也同样是这样一部忧患之书,一部为当下中国在未来国际舞台上开启“雄伟非常之端”的大书。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今日中国,亟需学术界具备地缘政治学的广阔视野和敏锐识见,因此,希望读书界能够像当年以《汉书》下酒的古人一样,一览此书。
刘苏里(学者、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读书》杂志执行主编专事思考、写作时的作者,是一介布衣,可他展示给我们的,却不止一介布衣的情怀和用心。一个大国,必首先是政治成熟国家,其标志少不了以下两项:一是学在民间,一是有为国为民思考大问题的人在。作者丁力,身体力行,求证的正是这两项标志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实现的途径。丁力先生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精彩。
《地缘大战略》:为大国崛起提供清晰定位(转自中国青年报)
在中国,地缘政治理论始终没发育起来。为什么?因为,将近半个世纪里,我们一直顽强地拒绝这种理论。拒绝的结果,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情形:中国的GDP将名列世界第二的时候,才发现走了这么远的路,我们居然没有自己的国家战略。因为我们是一路“摸着石头”走过来的,目标不明决心大,走完一程再说下一程。这当然比光说不练强一百倍,但目标不明,就会意图不清、计划不足,结果代价就是成本太高。
“摸着石头过河”对于三十年前总有人想辨明“姓社还是姓资”问题的中国,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高明、也非常管用的策略。但我们的大战略是什么?仍然模糊不清。比如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的“大国”究竟应该如何的问题。
所有这一切与我们地缘政治学理论始终不发达或者干脆拒绝有很大关系。今天有《地缘大战略》这样一本书,我认为应该感到庆幸。当地缘政治理论影响越来越弱化,开始逐渐被其他新型的理论替代的时候,我们总算有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我认为这部作品既是继往,又是开来。
在过去100年里,地缘政治理论一直是面向未来的国家战略理论,而现在却越来越成为面向历史的理论了。因为今天世界的发展,早已不完全为地缘政治所决定。如果说地缘政治战略在相当长时间里决定着世界的走向,但今天决定世界走向的,光是考虑地缘因素已经远远不够。
首先,由于美国人的努力,美元霸权的建立,通过全球化运动,把整个世界纳入美国金融殖民体系,金融政治因素已经上升成为第一位因素;网络政治的因素也几乎覆盖整个世界;此外,还有媒体因素——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这个世界的态度;空天力量更已经超过一般的空权、陆权和海权这样的概念,成为比传统三权更有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这四种力量正在改变这个世界——这四种力量和地缘政治力量无关。美国在太平洋东岸和大西洋西岸,就可以对世界施加影响,因为它有金融力量,有好莱坞,有文化力量,有媒体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关注地缘政治因素,已不足以把握现时和未来的全球政治格局和走向。就此意义上说,地缘政治理论对于中国,虽说已经来得有点晚了,但仍不能说是马后炮,仍对构架中国的现实政治战略有用。只要我们不能提着头发让自己离开地球,地缘政治的影响就会永远存在,只是不像100年前那样是主宰我们政治思维和政治行为的唯一要素罢了。
我认为这部巨著,对于地缘政治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描述,不光填补了我国政治学界的一项空白,更对于对这一理论颇感陌生的国人来说极有启示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它为一个重新崛起的大国急需的理论大厦奠下了一块重要的基石。
作者丁力作为一个民间的非专业学者,花费6年时间来写这么一个谈论地缘政治的大部头著作,这件事本身,就是让学界颜面无光的事情。当中国正在发生让世界瞠目结舌的巨变,整个世界不知如何适应这一巨变,甚至我们自己也由于变化来得太快,而显示出种种不适应时,方才发现我们在许多方面对这一变化准备不足,特别是各种理论——政治理论、经济理论,尤其是金融理论、军事理论、价值观以及有关软实力的所有方面的理论,都严重的准备不足时,丁力用他这部像砖头一样厚重的大书,无意中狠狠拍了学者们一板砖。这部书为中国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大国,提供了一种清晰的地缘定位,一个中国视角的定位,我认为这就是《地缘大战略》的价值所在。
地缘大战略:目录
自序(附)
一、关于本书的写作背景
二、致谢和免责
引言 百年事业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
一、诗句的出处及对地缘政治学的启示
二、万里江山一局棋
三、百年事业三更梦
四、帝王之梦与百姓之梦
第一章 地缘政治学的历史与观念
人类与国家的动物性
地理对人类文明进化的影响
古典地缘政治学的兴衰
地缘政治学的复兴
a.世界的趋势
b.中国的道路
均势的三种模式
a.均势思想的发展
b.均势的欧陆模式与英国模式
c.均势的美国模式:辐辏
d.古代中国不识均势
清末列强均势下的中国
边缘、中心与势力范围
地缘政治板块和区域一体化
a.区域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b.区域化的必要条件:以东亚为例
第二章 不可分立的四权
权力和权力政治
四权及其相互关系
三权分立与四权合一
霍布斯、汤因比和马汉的比喻
马汉、特纳以及美国的扩张
权力的发展与权力学说的演进
a.从欧亚内陆发展出的陆权
b.从地中海衍生出的海权
c.制空权与战略轰炸
d.对陆地的再重视
e.高边疆与星球大战
f.四权之外的争夺
陆地、海洋与领土的关系
a.清末的陆防与海防
b.陆地扩张与海洋扩张
扩张、占领与打击
核战阴影下的权力争夺
第三章 中国国家的形成
地缘政治始于国内
有关大禹的神话
a.真实的大禹
b.古人评远古神话
c.后世的禅让
d.小结
中国的专制不始于治水
戎狄与华夏
秦国的强大始于伐戎
赵武灵王的战略
范睢的地缘政治观
春秋五霸之国都是边缘国家
魏惠王的无奈
武力是国家形成的基础
第四章 中国的天然边界
何谓“国家”?何谓“中国”?
a.国与家
b.“中国”的由来
c.天下与海内
中国的四至
a.北方的威胁:传统的方向
b.南方的险阻:群山和瘟疫
c.东边的限制:海洋和岛链
d.西边的障碍:沙漠和草原
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a.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及其边缘
b.第二级阶梯:干旱的内陆
c.第三级阶梯:中部和东部
第五章 欧亚大陆与中国的地缘环境
第六章 日本及冲绳:东边之外
第七章 欧洲和俄国:西与北
第八章 破碎地带:南边
第九章 中国的其他周边国家
第十章 美国与美洲人的美洲
地缘大战略2
内容介绍:文化与经济的扩展遵循地缘政治扩张的路径,它们是支持一个国家影响力的背后力量。这些文化和经济力量首先在国内聚集,然后向外发展。与以前大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不同,地缘文化与地缘经济的扩张是柔性的、可持续的,因而是决定性的,能够给世界其他地方带来利益。
目录:
第一章 地缘文化学及几个中国要素
什么是地缘文化学
文化与文明
文明的冲突
文化与斗争
中国文明的拯救与推广
王道与霸道,或软权力与硬权力
中国需要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中国与欧洲发展之分野
自由是创造力的源泉
第二章 民主历程的多种模式
古希腊:古代人的民主
古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
英国:现代民主的起源
美国的民主:欧洲的弃儿
法国:革命通往民主?
德国与日本:被强加的民主
印度的民主:穷国的奢侈品?
中国:曾经的"宪政"努力
秦国多用客卿的启示
第二章 自由、民主与国际关系
自由及其与民主的关系
东西方传统自由的区别
耗散结构与民主的起源
全盘西化、西方民主与西方学
自由与民主的两种划分
国际政治中的民主工具
积弊与防弊
国家治理与公司治理
民众自治与民主的必要性
第三章 历史观和历史哲学
历史有意义吗?波普尔的回答
中国史家的历史观
一神教的起源
西方的历史哲学
比较历史哲学
理性与国家行为
国运与国势
第四章 媒体、交流与误读
传播是权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传播(或交流)
媒体偏见、宣传与谎言
对媒体的控制与操纵
国际政治中的传播和偏见
同情和为了忘却的纪念
现实与虚拟现实
媒体与大屠杀
清晰、模糊、虚虚实实
第五章 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恐怖主义
第六章 地缘经济学的现实基础
第七章 经济自由与持久繁荣
第八章 尚武精神与企业家精神